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动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期限的,报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十一条 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组织形式;
  (三)宗旨和活动范围;
  (四)财产来源及构成;
  (五)决策、执行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六)内部监督机制;
  (七)财产管理使用制度;
  (八)项目管理制度;
  
(九)终止情形及终止后的清算办法;
  (十)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开展慈善活动。
  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年度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慈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情况。
  第十四条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与慈善组织发生交易行为的,不得参与慈善组织有关该交易行为的决策,有关交易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慈善组织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三)在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的组织担任负责人,自该组织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出现章程规定的终止情形的;
  (二)因分立、合并需要终止的;
  (三)连续二年未从事慈善活动的;